医共体、区域一体化平台、案例
导读
“1+4+N”即1个健康大脑、4个面向和N个一体化业务协同应用。
医疗卫生业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医共体新业务对信息化提出的跨机构间数据交换、标准一致化、业务协同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 医疗机构同时也面临着集成场景越来越复杂、数据集成共享质控利用难度大、跨机构业务协作不易、基础建设无法满足更大规模的交互能力等难题。
宁波市江北区医共体打造了创新的“1+4+N”区域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模式,通过1个健康大脑、4个面向和N个一体化业务协同应用,以扁平化模式、数据中台的理念实现各个多源异构系统实时交互集成和协同,有效解决了医共体信息化“散”“碎”“断”的问题,打好了坚实的技术架构“地基”,更大程度发挥了一体化平台“上层建筑”的应用价值。
建设背景和需求
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大力推进医共体建设,组建了以宁波市第九医院为牵头医院,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医共体。 在医共体建设之前,医疗机构各自独立,系统标准不一,业务也缺乏协同。 为加强基层一体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能力,需要站在医共体这个更高维度,构建“一线直通、覆盖全域、服务连续”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因此,宁波市江北区于2021年底搭建了由区卫生健康局、医共体和医共体成员组成的医共体信息支撑体系,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江北区医共体信息支撑体系架构示意图
该信息支撑体系以数据交换体系升级、继承数据资源为手段,以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为保证,统筹规划、设计服务于江北区医共体,满足江北区实际多级复用的要求,包括:
(1)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可支持医共体牵头医院——宁波市第九医院院内系统的集成交互,满足互联互通相关需求;
(2)满足医共体业务需求,解决不同医疗机构业务系统的异构问题,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业务集成;
(3)以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为依托,构建江北区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满足区卫生健康局的决策支持需求。
“1+4+N”,打破“散”“碎”“断”难点
在平台建设初期,基于各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江北区医共体在信息化建设时追根溯源,发现“散”“碎”“断”的问题是建设的核心难点,即:
系统标准“散”,存在个性化和差异化: 江北区内医疗机构大多数业务系统基本都由不同厂商承建,个性化和差异化明显,早期建设以满足各自业务为导向,互相“语言”不通,在区域需要更高层级业务需求时相互没法“交流”,这就需要进行交互标准的统一,加强系统间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体系,破除“语言障碍”。
机构数据“碎”,碎片化数据整合性不足: 存在数据重复、冗余、缺失等情况,数据势能弱,无法发挥数据更大的价值,起不到1+1等于2甚至大于2的效果。 需利用集成平台实现接口适配和统一交互,对医共体内的各类数据进行汇聚和整合,聚沙成塔,从而获得医疗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全面掌控的能力。
业务协同“断”,连续性和协作力不够: 各医疗机构在业务和应用协同方面相互独立,操作不连通,跨机构跨系统的业务往往线上线下割裂、中心与端断层,缺少协力和闭环管理,面对支撑区域级的业务时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具有一体化互操作能力的区域医共体平台能将业务自上而下完全贯通,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实现快速协同响应。
为此,江北区医共体本着“全区一盘棋”的思想,以扁平化模式、数据中台的理念实现各个多源异构系统实时交互集成和协同,打造了“1+4+N”整体架构,即:
1.一个健康大脑
一个健康大脑,包括构建医疗卫生大数据中台(构中枢)和搭建江北的基础支撑云网体系(筑云网)两个部分,从基础硬件到大数据中台实现基础支撑一体化。
(1)构中枢: 大数据中台
即一个中台、一套标准、一套交换、一套支撑、统一服务,在以江北区卫生健康局为核心、以医共体牵头医院(宁波市第九医院)为中坚力量、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医共体模式下,实现多机构、多系统的实时交互以及业务的紧密协同。 采用“集成”和“接口”双模式驱动的一体化集成技术,完成不同粒度应用和服务之间的交互和互联互通。 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整合医疗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2)筑云网: 基础云网体系
搭建江北区的基础支撑云网体系,采用两地双中心架构建设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级容灾、CDP容灾、数据备份等分级多类容灾。 在运维上采取区域统一运维的模式,在信息网络安全上采取统一防护的模式,并完成信息安全三级等保定级、测评和备案工作。
2.四个面向
“四个面向”明确了服务定位,从十大业务体系着手,全面建设面向智慧医院、智慧卫健、智慧医共、智慧医保的全业务覆盖。
正是基于一个健康大脑的一个中台、一套标准,才能够支撑“四个面向”的全业务覆盖,为整个医共体建立标准化日常运营数据仓库,并从决策支持、运营管理、药品耗材、医保专项、绩效KPI等低、中、高多个层次和维度支撑数据应用需求,包括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对关键指标的监控预警、对重要业务主体的深度分析、多用户的并行实时查询和动态分析等需求,发挥医共体建设的价值。
3.N个一体化业务协同应用和大数据应用
也即聚焦各核心业务,转化平台价值,输出平台能力,在分级诊疗、药房药事管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推动江北区系统化、全方位、根本性的革新,赋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建设效果与实践感悟
综上,通过打造“1+4+N”整体架构,江北区医共体最终达到了让医生工作更便捷、机构接入更灵活、一人一档无重复、管理运维更高效、升级拓展更方便、业务协同更紧密、流程配置更弹性、性能利用更高效的目的。 具体表现为:
在分级诊疗方面,统筹整合区域内门诊、检查、床位等资源,实时、动态、可视化地展现资源使用情况,帮助实现精准的分级诊疗。 打造以便捷高效为核心的门诊转诊,构筑集检后服务为一体的检查转诊,实现以“直接锁定床位”为特色的住院转诊,创新以“早诊早治”为理念的体检检后转诊。 其中,医共体内的门诊转诊免挂号费,检查转诊收费在下级机构完成。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分级诊疗开展情况进行持续追踪分析,促进分级诊疗服务提质流程优化,切实改善患者看病就医体验。
通过上述措施,江北区的转诊成功率达到66.1%,平均候诊时间缩短至40分钟; 另转诊成功的患者中有26.4%的比例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5%的比例转住院治疗,33.3%的比例进行持续复诊,这也体现出转诊给患者带来的成效。
在药房药事管理方面,从技术层面全面支撑医共体牵头医院对成员单位的药房药事进行一体化同质化管理,优化药品配置结构。 同时提供包括共享处方、中药代煎、药品配送上门等便民服务,最终在便民和减少中药房人力的同时,使中药饮片采购成本下降约15%,全年可节省成本220万元。
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方面,以患者360视图为载体,将居民在江北全部机构的医疗、公卫等健康数据全部集成进来,提供统一的全息视图,便于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
在江北区医共体信息支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有如下思考及感悟:
1.边用边做,不断挖掘
医共体一体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相关人员需要熟悉并不断探索其中的功能(例如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同时通过“边建边使用、边用边完善”的思路,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最终实现数据价值的利用和功能应用的优化,让一体化平台能真正用到实处。
2.多方协作,高效多能
想要真正将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落到实处,需要业务、临床、管理等多方协作,群策群力。 有时某个业务需求单靠一个部门无法满足,但多部门联动协作就能高效解决。 长此以往,江北区医共体通过物理逻辑上的“医共体平台一体化”引导多方习惯于协同工作,逐渐形成“意识形态的一体化”。
3.政策配套,规划先行
在医共体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配套优化政策也不能落下,需要以宏观政策作为引导,并根据医共体的具体情况深化具体细则,匹配医共体一体化平台的应用功能。 例如,江北区医共体提出的“门诊转诊免挂号费”的惠民政策,以“分级诊疗”为宏观指导思想,结合了平台的数据统筹整合能力,实现惠民政策与平台功能配套结合,打造便捷高效的门诊转诊。
4.持续探索,便民利民
江北区医共体目前正持续探索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应用,解决现有问题,甚至能服务于未来,达到便民惠民的效果。 例如: 在基层各院区的日常的例行检查或体检中,不少居民会被检查出一些疾病的初期症状或亚健康状态,然而通常情况下患者并不重视。 江北区医共体通过结合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帮助医疗机构发现一些平时被患者疏忽的健康问题,主动与患者进一步沟通联系,同时创新地让检查转诊收费在下级医疗机构完成、设置检后门诊等政策,正向引导患者重视疾病,及时治疗,达到早诊早治、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效果。
结语
江北区医共体通过区域一体化平台建设,在夯实数据基础、提升数据分析利用、强化业务协同应用、增强管理智治水平、减少长期升级改造运维成本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成效,也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等区域卫生健康的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提供信息化支撑。
Odin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