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平台、API、数据集成、API First、一体化集群、云原生架构
如今API 在软件和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千禧年初仅仅作为网页端和移动端的应用接口工具,但如今逐步扩展到云端应用集成、物联网等领域,API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2000-2020年间API的消费趋势
来源: Software Development Company Informatica
据全球领先的 CDN 服务提供商Akamai统计,2019年有83%的流量来自 API,而 HTML 的流量只有17%。 相比之下,在Akamai 2014年的流量统计中,来自API的只占47%。 由此可见在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API在整个行业大环境的实际业务中所占到的比重越来越多,且涨幅惊人。
而在医疗集成领域中,由于医疗数据具有量大、多样化、实时性、高价值等特性,在医疗信息化建设和数据互联互通中,API化和互操作能力就非常重要,甚至形成了一个集成技术趋势。
那么什么是API? API又是如何实际应用在医疗信息集成中的?
API技术是提高医疗信息化集成水平“段位”的直接途径
什么是API?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应用程序接口(英语: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缩写为API,是一种计算接口,它定义多个软件中介之间的交互,以及可以进行的调用(call)或请求(request)的种类,如何进行调用或发出请求,应使用的数据格式,应遵循的惯例等。
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直观的类比来解释API?
顾客在餐厅点单,后厨中的厨师烧出相应的餐品,而服务员作为连接前厅和后厨的纽带,将烧好的菜端给顾客。 在这个过程中,顾客点单相当于前端调用请求; 后厨厨师烧菜相当于后端处理请求; 而将烧好的菜从后厨端给前厅里顾客的服务员,就是API。
就如同当今我们穿的衣服、出行搭载的交通工具、吃饭的粮食、住的房子等等一切几乎很少是我们直接参与生产的一样,厂商在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时也并不是从零开始研发,而是通过分工,并借助API将工作化繁为简,提升效率。
大融合推动集成技术新的革命,API技术应时而生
随着医疗信息化迎来大融合时代,医疗机构的内部系统从相对独立、离散逐渐走向集成大融合,系统间的互相协作也已成为常态,API技术也应时而生,从原来仅仅作为接口的工具,到如今被广泛用于医疗集成领域的方方面面。
以核酸检测为例,一个简单的核酸检测就需要数个独立业务支持,需要多个系统协同(包括信息采集系统、LIS系统、线上报告发布和查询系统等),而这些系统大部分都是由不同的厂商生产的,各自独立,而要将这些系统集成起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离不开API在其中的“牵线搭桥”,通过发布标准API接口与LIS系统进行对接,使得核酸的检测信息能在各系统间实现同步更新,最终上传至上级区域平台。
同时,由于医疗数据具有量大、多样化、实时性、高价值等特性,在医疗信息化建设和数据互联互通中,对于系统解耦、业务协同、互操作需求、实时性要求、调用监管、安全控制等需求也越来越高,用好API将是医疗机构提升“段位”非常合适有效的方式。
API在医疗集成领域的作用
由于医疗数据具有量大、多样化、实时性、高价值等特性,在医疗信息化建设和数据互联互通中,对于系统解耦、业务协同、互操作需求、实时性要求、调用监管、安全控制等需求也越来越高,而API所具备的对外标准接口、规范数据格式、隐藏后端复杂性、简化开发流程等能力能满足上述需求,因此下好使用API集成的这步棋,将能直接提升医疗机构信息集成的“段位”。
使用 API “妙手” 做好集成 “本手” 避免 “俗手” 困局
破解“俗手”,做好“本手” :
破除单一集成技术,增强多元化多场景的集成能力
医院过去会采用单一的集成技术(如MQ、ESB技术等)满足集成需求,这也确实能解决一些需求,然而随着医疗集成业务场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仅使用单一集成技术无法兼顾不同场景下的业务集成和数据交换需求,容易陷入大量二次开发,不停“打补丁”的困局。
在集成平台中融入各种数据交换技术(MQ、ESB、ETL、API等),并以面向场景设计开发和获得最优应用实践效果为出发点,取长补短,灵活解决实际环境中需求多样化的场景问题,做好系统集成的“本手”,才能破解由采用单一集成技术带来的“俗手”困局。
用好API“妙手” :
从数据本身的交换迈向数据价值的交换
如今医疗数据的价值被大家认可和重视,各医疗机构也开始通过数据的归属和内在逻辑,挖掘数据价值,甚至形成一套从数据产生、挖掘、治理到价值利用的标准流程,这些都需要有更加适合医疗价值交换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来提供支撑。
这种情况下,医疗数据交换不论是开放的内容、权限管理、调用频次还是标准设置等都需要良好的管理和监控,而医疗机构能通过API Gateway中包含的访问安全认证控制、接口流量控制、API监控管理等功能满足上述需求,实现数据价值的交换,这时的API才会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当医疗机构的集成从数据本身的交换迈向深入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价值,通过用好API释放医疗数据价值并进行妥善的管理,此时医疗机构才算是用好了API这个“妙手”。
那用好API这个“妙手”的前提要求是什么? 如何才能打好使用API的“地基”?
平台尽量使用原生API,避免“打补丁”风险
对于集成平台而言,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API特性,将API基因融入产品架构设计中,实现原生API化,这样能根据医院需求轻松衍生出所需的API功能(包括Open API、API-Driven服务集成、API客户端类库自动生成等); 而不是采用“打补丁”的方法在产品中嵌入API的功能,不仅费时费力,也不利于API功能的后续拓展与开发。
API需要支持服务分层,应对不同的生态流转
由于各业务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业务只提供单一基础服务,有的业务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并将功能封装起来,而有的则需要对运营提供支撑,需要API提供不同层级不同粒度的服务。 因此API需要支持服务分层,将各业务产生的数据价值挖掘出来,并不断结合新数据进行加工,产出新价值,形成价值循环,最终达到业务自生和生态流转。
架构承载力足够,具备高性能、强稳定、易扩展等特性
由于当前大量API的接入和扩展使用,传统HIT架构已难以满足医疗机构如今高速增长的需求,医疗机构在进行信息化集成建设时就必须要实现集成架构的突破,采用集群、甚至是云原生架构,达到7×24高稳定、资源动态扩容、独立服务隔离、定向负载计算、态势感知等能力要求,充分契合API功能特性,支撑API技术在医疗信息集成领域中走向多元、多维、多态的应用模式。
结语
在医疗信息集成行业中,不管是作为系统互操作的对接技术,还是作为开放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价值输出的交换方式,乃至成为业务生态流转的重要通路,API的作用越来越被广泛的认知,并且逐渐应用到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中。 而微服务、集群化、云原生等新的底层技术架构的出现,也为API带来了全新的集成革命。
医疗机构不仅需要通过API快速满足当下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更要为未来可能存在的需求做出前瞻性的技术安排。 帮助医疗机构在集成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避免“俗手”、做好“本手”、用出“妙手”。
Odin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