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HC、MCP、集成、AI、平台
2025 年 8 月 22 日至 24 日,笔者参加了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数字医学与健康大会(DMHC)。这场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承办,其前身是有着多年历史的CHINC。对HIT行业而言,DMHC已经成为每年最具代表性的盛会之一,既是展示最新成果的舞台,也是研判未来趋势的重要窗口。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数驱未来,智护健康”。三天的议程中,笔者强烈感受到AI已深入医疗领域各个方面:既有围绕“数据资产治理与智慧医院建设”的深度讨论,也有关于“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的前沿探索,更少不了“数据安全与合规体系”的系统性议题。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在呈现出行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未来方向。
打牢“集成地基”的必要性
从过往经验和行业实践来看,一个共同的认知是:打好数字化的“地基”很重要。这个“地基”既包括战略层面的顶层规划,也涵盖架构层面的基础支撑。如果核心系统之间依旧割裂、数据无法顺畅流动,那么再多的应用和创新也难以真正发挥价值。
事实上,医院信息系统历来存在“烟囱林立”的问题,HIS、EMR、PACS、LIS、物联网设备等各自独立,而如今智能体的引入又带来了新型“孤岛”。在展会的交流沟通中也有人提到:集成与互联是打牢数字化地基的关键环节。这与笔者的认知高度契合:只有在坚实的集成与互联基础上,智慧医疗和AI应用才能真正落地。
平台能力的演进与AI融合
作为医疗集成领域的从业者,笔者在展区参观时尤其关注此类解决方案。与往年相比,集成平台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平台功能趋于一体化。传统IE和传统ESB等能力,如今往往被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中,形成一个覆盖数据交换、流程编排、接口治理、监控追溯的完整体系。这意味着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必再为不同功能寻找不同产品,而是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全场景对接”。
另一方面,平台架构正向高性能与可扩展演进。无论是分布式架构、集群容灾,还是对高并发、高可用的强调,都显示出医院在信息化层面的需求正在从“能用”升级到“好用”。与此同时,AI时代的浪潮正席卷而来,多院区集团化建设和区域协同也在加速推进,这对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满足当前业务运行的稳定性,更要具备面向未来的可扩展性与持续演进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笔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平台正在健全面向 AI 落地的集成生态。这种生态既包含监控、安全、治理等高维度的能力保障,也体现为让既有 API 对模型语义可达的 AI-readiness,免去重复改造的快速开发能力,以及支持跨系统动态装配流程的可扩展逻辑。在这一生态下,智能体不再是附着在系统边缘的“外挂式工具”,而是逐步融入医疗的核心工作流程,最终实现真正落地。
例如,在 Odin Health 展位,笔者见证了其最新发布的Odin引擎AI智能版。据介绍,该版本内嵌模型上下文协议(MCP),能够将既有API与集成流程转化为AI可理解的语义描述,无需重写接口即可快速对接智能体,实现对存量集成资产的复用。同时智能体的访问过程实现全面身份认证、权限授权与全程可追溯,确保安全合规,为医疗机构打通 AI 落地“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路径。
AI热潮与冷思考
AI仍然是本届 DMHC 的最大热词,与往年相比,本届大会的氛围更趋理性,厂商和医院的交流更加聚焦在AI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实效。虽然没有过度的喧嚣,却更容易沉下心来观察行业真正的趋势。在专家们的报告和与行业同仁们的交流中,笔者听到几个高频观点:
- AI应用必须融入场景:单个AI应用,即使效果再好,也难以产生系统性的价值。只有当 AI 被集成到完整的业务流程与数据流中时,才能真正提升临床效率和管理水平。
- 数据是前提:AI 的效果取决于数据的完整性、实时性和可用性。如果数据依然割裂,AI 就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聪明”,无法成为临床助手。
- 安全与合规不可忽视:无论是隐私保护、伦理约束,还是合规审计,AI在医疗场景中都面临着比其他行业更严格的要求。
这些观点与展区观察形成了呼应:AI的未来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法堆砌,如果没有坚实的IT基础设施作为支撑,AI就只是孤立的演示工具,而难以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写在最后
回顾这三天的经历,笔者最大的收获并非停留在某个技术细节,而是对未来十年的清晰洞见:医疗集成领域正迈入一个“集成 + AI”并行发展的新时代。
未来十年,如何在实践中把集成平台建设为AI就绪型的核心中枢,并在合规与安全的框架下释放数据价值,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医院数字化的高度与深度。可以说,DMHC 2025 不仅展示了行业的当下,更映射出医疗集成的下一个十年图景。
Odin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