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MCP会取代集成平台?互补共赢才是答案!

Odin Editor, 16 七月, 2025
关键字

AI、集成平台、MCP

随着AI技术深度融入医疗场景,一个名为MCP(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 的新标准迅速引发关注。它常被称为“AI的USB-C万能接口 ”,凭借自适应数据结构、异常自动修复、动态工具调用等智能特性,正在重塑AI与业务系统的交互方式。

目前,已有不少讨论聚焦于MCP在边缘计算、IoT乃至传统系统集成中的潜力,这自然引出一些疑问:

“随着AI时代的到来,采用MCP是否将取代传统的集成方式?”

“未来是否只需要MCP,不再需要集成平台?”

 

产生这种疑问不难理解。集成平台与AI时代下的MCP看似分属不同技术时代,实则殊途同归:它们都致力于解决“系统间互操作”的问题。

集成平台通过兼容协议适配和流程编排,使其具备异构系统和数据间的互操作能力,解耦医院内部EMR、LIS、HIS等系统的复杂点对点连接,实现统一路由与转换。

AI时代下,通过MCP协议打通LLM和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路,由LLM动态感知集成需求,并由LLM来进行决策调用,最终实现系统互操作的问题,同时满足AI智能体的数据要求。


传统集成平台实现集成需求 vs 基于MCP的大模型实现集成需求

两者虽在“连接、调度、管理”的目标上相似,但服务对象(流程 vs 模型)与技术范式(预定义管道 vs 动态认知协议)存在代际跃迁

 

AI时代下的MCP:集成平台不是被“替代者”,而是AI生产力的“加速器”

如果说医院整体信息化如同一个“人体”:

  • 集成平台就如“主动脉”,确保数据(血液)在各业务系统(器官和四肢)间高效、稳定、安全地传输。
  • MCP则更像“神经元”,负责LLM(大脑)感知环境、传递指令、调度资源,确保LLM能精准理解场景并协调行动。

从下表也可以看出,MCP 不是为取代传统集成能力(如ESB)而生,而是为应对新的AI集成需求而来。两者的出发点不同,解决的问题也完全不同,与其说谁会替代谁,不如说二者定位不同、职责互补,共同构建起医疗智能化的“数据中枢系统”。

趋势:集成平台 + MCP=新一代智能数据中枢

AI在医疗的深化应用,正推动集成平台持续进化。一个显著趋势是:领先的集成平台,正积极将MCP纳入其能力体系进行“强强联合”,实现集成能力的智能化提升:

  • 作为北向智能接口: 通过MCP无缝对接AI助手、大模型等新型应用。
  • 复用与统一暴露: 将已有的集成流程与能力,统一通过MCP协议标准化开放。
  • 构建AI-Ready基础: 这正是新一代医疗集成产品的核心设计理念,即深度融合MCP能力,打造真正的“智能集成平台”。

这种“集成平台 + MCP”的双层架构,既继承了医疗集成固有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更赋予了其应对AI时代的灵活性、适应性与智能水平。

 

结语

MCP 并非取代传统集成平台的“新宠”,而是为AI时代的集成场景注入全新动能的“共生者”。目前,Odin引擎AI智能版已率先完成对 MCP 协议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仅供 AI 调用数据”的单向思路。不仅能够作为服务端,支持大模型通过 MCP 协议安全、结构化地访问核心业务系统数据,更可作为客户端,主动调用外部 AI 能力辅助集成开发与自动运维。

这种“外部AI借助平台调用数据资产 + 平台自身调用AI助力集成开发”的MCP融合模式,既保障了模型落地的高效性与合规性,也显著提升了平台全链路集成的智能化水平与运营效率,为医疗机构带来真正的 AI 生产力革命,重塑医疗集成体验。

Odin文章评论:

如您在使用此平台时遇到问题,可发送邮件至:customer.service@odin.co.nz 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