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清集成平台集群架构(下篇:一体化集群架构在常见的不同集成环境需求下的部署方案)

Odin Editor, 29 四月, 2025
关键字

集成平台、一体化集群、部署方案

随着医疗信息化持续迈向智能化、集约化、集团化,传统的单节点或“多机拼凑”的部署方式,已难以承载当前复杂、多变的集成业务需求。特别是在医院集团、多院区协同、区域监管等日益普遍的场景下,高可用的一体化集群架构已成为医疗机构首选。

在上篇集群架构详解中,我们介绍了三种典型的集群架构模式,并分析了它们的差异与特点。本文将结合Odin一体化集群版Controller+Worker的核心架构机制,聚焦高可用一体化集群架构在不同集成环境需求下的部署方案与应用价值。

场景一:作为数据的服务网关

集成需求

在同一家医院内部,不少大型HIT厂商往往部署了多个系统模块(如HIS、EMR、LIS、PACS等)。为了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这些模块之间需要进行深度整合,并通过统一的接口向外部系统或监管平台提供API服务和数据交换能力。

建议部署方案

推荐部署架构为“1+2+3”,即1台Controller + 2台API Gateway + 3台Worker。

应用价值

  • 统一API出口:将原本分散的接口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对外服务端点,降低外部调用复杂度。
  • 便捷的权限管理:对外API能很好管控对外权限管理、配置。
  • 方便产品的标准化转换:把项目个性化的集成需求前置到服务网关内解决,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研发精力和成本,提高产品的交付效率和质量。
  • 集群化更加稳定可靠:三台Worker实现集群化部署,能有效提升API服务的交互性能,同时保障整个服务网关的稳定。
     

场景二:作为单体医疗集成

集成需求

一般用于面向较大规模单体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往往涉及众多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流程整合,同时需要应对日常高并发请求和互联互通测评等指标要求。集群化的Worker方式更好兼顾负载容灾,资源不够情况下还能进行扩容。

建议部署方案

推荐采用“2+2+5”配置模式,即:2台Controller + 2台API Gateway + 至少5台Worker,实现业务处理与容灾能力的平衡。

 

应用价值

  • 高并发承载力强:Worker节点支持多线程并发处理,并具备横向扩展能力,保障高峰期系统稳定运行。
  • 全链路监控管理:告别“拼凑式”多机部署,实现统一的开发、测试、监控、管理,日常运维更加直观便捷。
  • DevOps友好:支持开发与运维环境分离,适应医院日常迭代与敏捷上线的需求。

 

场景三:多机构多域环境下的集成平台建设

集成需求

此类场景一般是用于集团化多院区有多个数据中心,或者区域有多家医疗机构需要进行集成业务的统一规划监管,同时对负载和容灾有较高要求时,采用此类多域多机构的部署方案。

建议部署方案

采用灵活的分布式部署方式,每个机构可按需独立部署Worker和API节点,实现多域下的Worker和API分别部署,能够达到智能路由,就近访问和跨域容灾等能力。同时,监控层面具备统一界面,可以通过更高维度实现全域机构的运行状态和业务情况的监管。并且这种部署架构下,可以根据每个机构数据中心灵活的分配资源,并且也能够具备横向负载扩容等能力。

应用价值

  • 管理统一,权限分离,降低TCO:支持统一管理、分级权限控制,既能保障数据与操作的边界清晰,又有效降低整体运维成本与总拥有成本(TCO)。
  • 多域部署,就近访问:平台服务可灵活部署于各院区,实现就近访问,节省带宽资源,降低跨域传输风险,提升交互效率。
  • 支持跨区异地容灾:通过异常仲裁机制与区域灾备能力,实现平台高可用与业务不中断,
  • 自定义部署与资源精细配置:平台支持按业务重要性与计算需求灵活配置资源,保障核心业务优先运行,提升整体性能与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愈发复杂多样的集成场景,一体化集群架构正成为释放平台价值的关键利器。Odin将持续通过创新技术提升平台能力,我们也将持续深入探索AI在集成领域的应用与落地,推动集成平台向更高效、更智能、更易用迈进。我们将在后续发布更多AI赋能集成的实战应用与前沿洞察,敬请关注。

Odin文章评论:

如您在使用此平台时遇到问题,可发送邮件至:customer.service@odin.co.nz 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