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平台、建设历程、经验分享
编者按
从2018年开始,郑州人民医院开始探索医院集成平台建设。
作为“百年老院”的郑州人民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康复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化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信息部门在集团整体战略指引下,逐渐深刻理解到集成平台在医疗集团复杂的系统交互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集成平台建设的四个阶段
1.2018年:
医院正式启动集成平台建设是从2018年开始的,由于当时业务越来越多,原有点对点的对接方式每次调整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无法满足医院业务扩展需求,因此想通过集成平台解决系统解耦和数据孤岛的问题。
恰逢新院区(东院区)落成,经过一番评估,医院引入了多功能型集成平台(集ESB、IE、ETL多种数据集成技术为一体)。
此时我们意识到,标准化接口的定义、业务字典的统一等基础工作非常重要,并不是买了集成平台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标准统一,医院自身也需要投入专业的人员,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加强应用。
2.2020年:
伴随医院对平台功能的不断摸索使用,我们发现集成平台是进行医院信息化架构治理的有效工具和手段,而之前我们低估了平台的能力和作用,因此开始重新审视、认知、学习和理解集成平台,将建设目标调整为解决标准化问题、满足测评需求。
2020年,当时正值总部院区开始进行系统切换,医院信息团队既要稳定刚切换的总院系统,又要应对由于总院系统切换而引发的大量需求和产生的新问题。
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要求达成的效果,我们甄别分类,根据不同的集成场景特性采用集成平台合适的集成模式。
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医院陆续通过电子病历五级、互联互通四甲、智慧服务三级评审,获评河南省“A级数字化医院”,拿到了互联网医院牌照,并且实现了分院区信息化的快速复制和推广,仅用三周时间就完成了南部院区系统的整体切换。
3.2021年:
2021年下半年,随着医院对于集成平台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们开始通过集成平台,逐步解决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医院在启动新业务系统招标时,在明确系统功能需求的同时,会对接口、数据标准、接入规范等提出明确的规范性交付要求,在系统上线前彻底解决对接问题,不满足标准的不予上线。
截至目前,医院集成平台已经稳定运行了1000多天,平台接入了97个接口服务项目、830个功能处理单元。
4.当前:
随着医院在多院区、集团化、物联网、互联网医院等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实践,集成平台已开始覆盖医共体、互联网医院等业务,接入更多系统,迈向多院区同质化管理的新阶段。
集成平台基础不牢,就相当于只打了1米的地基,将永远无法建成十层以上的高楼大厦。
集成平台为医院带来的价值
在过去5年建设历程中,我们对医院集成平台价值的感悟也在逐步加深。
1.“信息连起来”:
比如:
2.“数据跑起来”:
(1)多卡合一,便捷缴费
将患者零散的信息按照集成平台标准进行接入和集成,实现患者就医时的“多卡合一”:
(2)电子凭证,动态管理
通过集成平台建成电子化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出入凭证,陪护人员在院行为轨迹留痕可追溯,高效管理陪护人员,有效提升了病房出入人员的安全管理,在抗疫期间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3.“流程管起来”:
医疗业务流程实现“监”“管”“控”一体化、精细化运营,通过集成平台支撑医院综合运营监管系统(HOCC),已完成四类信息监管,包括:
平台建设中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1.项目建设,标准先行
在集成平台项目立项论证时,可由医院信息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学习并充分参考互联互通、智慧医院、网络安全等相关标准要求,引导业务部门更加全面地梳理项目建设需求,基于标准客观评估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包括硬件、网络、安全、系统对接等),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项目实施阶段,不再由厂商凭经验实施,改为由信息部门组织厂商技术人员对照标准,梳理基础数据、术语字典、模板制作和管理、系统功能、系统接入方式、数据交互规范、安全检测、硬件资源配置等重点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加强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做到“项目建设,标准先行”。
2.通盘考虑,以评促建
医院在集成平台建设的规划前期要尽可能通盘考虑,可参考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与智慧医院“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统筹推进。
以系统的标准化治理为例,由于互联互通建设标准中的“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情况”,对数据集和共享文档提出明确要求,这是结构化电子病历应用的基础,也是数据质量的基础。
3.及时总结,用好平台
集成平台最终的使用方是医院,因此在项目准备前医院需要充分论证:
表1 系统间接口交互是否通过集成平台的价值分析对比
表2 集成平台建设前后医院信息化治理效果的整体分析
结语
医院集成平台建设,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没有“捷径”可走。
Odin文章评论: